從小在海邊長大,喜歡跟著大人到海邊看星星,享受那種黑暗刺激的感覺。大人們常指著天空說:北斗七星在那裡,那顆是北極星,說實在的,我真的還是看得霧煞煞.。第一次真正認星是到朋友就讀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旁聽一堂王從恕老師的通識課,那天教冬季大橢圓-獵戶座,金牛座…。記得那天下課回家,一下車往黑暗的天空一看,我就看到獵戶座掛在那裡,跟老師畫的一模一樣。從此就對認星座很有興趣。2005年看到報紙報導火星的新聞,想說上天文館網站看有沒有辦活動,就看到天文館在招志工,於是就這樣走向天文這條不歸路:2007年跟著天文館詹佩菁看到17P霍姆斯彗星,深深感到震憾;2008年到嘉裕關看日全食,讓我一輩子難忘;2008年參加吳俊輝水管望遠鏡DIY,更讓我從裸眼欣賞夜空進階到用望遠鏡欣賞,2009年參加吳俊輝老師的20cm望遠鏡的DIY也試著改裝Webcam來拍攝行星和月面,擔任幾年吳俊輝老師望遠鏡DIY的助教,從中學習許多望遠鏡設計的原理及調校光軸的技巧;2012年到阿拉斯加看極光,看到極光舞動像極了西班牙佛朗明哥女舞者不斷舞動的裙擺,真是精彩;同年5月發生在北台灣的日環食,就在我家門前的海邊就可以觀看;同年6月發生金星凌日,當天因天氣不佳,原本約在金山跳石海邊,紛紛看著氣象雲圖往南開,直到桃園機場附近雲開了,就直接在停車場架起望遠鏡拍攝;接下來幾年陸續跟著前輩們學拍彗星,深空天體,ISS凌日;2017年追日全食追到美國黃石公園。天文就這樣一直玩下去,一邊學習一邊玩。曾經上過吳志剛老師在信義社大的天文課,也上過洪景川老師在士林社大及文山社大開的天文課,兩位都是很棒的老師,也連續上了好幾個學期。近年來影響我最深遠的應該是2014年參加傅學海老師及陶蕃麟老師的亞傑科學園賽星鳥課程,強調DIY動手做科學的樂趣,不僅是科學和天文,還包括:生態,賞鳥,人文,藝術。另外傅學海老師2017年在台北市天文協會開設的業餘天文觀測工作坊,就我有機會從欣賞夜空進階到觀測夜空,從中獲得許多觀測的樂趣。真的何其幸運,一路走來接受了這麼多高手的指導,讓天文學習不間斷!
許麗香 2020.06.05
2005~至今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志工
2008~至今 台北市天文協會會員